1991年,我還在上幼兒園。一天下午,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回家,在本溪東明交通崗附近,不小心刮到了一位老奶奶。爸爸一時亂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站崗的一名警察伯伯主動領我到崗樓休息,并叮囑我爸爸安心帶老人去醫(yī)院做檢查。后來爸爸每次騎車帶我經過他的崗區(qū),他總會笑瞇瞇地對我爸爸說:“小伙子,騎車帶小孩一定要小心?!碑敃r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感覺這位伯伯好和氣。
再后來,城區(qū)的許多交警崗臺都刻上了他的名字。當上交警后,我在支隊榮譽室里又一次看見了他的名字:孫志強,公安部二級英模,全國崗齡最長交警。三尺崗臺,他一站就是整整40年。40年間,他用“上崗一分鐘,服務六十秒”的言行為后輩交警們站出了“親民愛民、熱情服務”的執(zhí)法標桿,更把本溪交警的形象穩(wěn)穩(wěn)地站進了山城百姓的心里。2012年2月27日,送別孫老的日子,我親身感受了百里鋼城送老警的肅穆,更親眼見證了路上車輛自發(fā)向送別車隊鳴笛致敬的感人場景,那是民眾對孫老發(fā)自內心的敬重,是對一名交警一生的最高褒獎。
2009年,我在警校遇見了這樣一位老教員。他,上世紀60年代大連工學院(現(xiàn)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專業(yè)畢業(yè),當過農民、技術員、廠長、警校教員;專業(yè)技術二級警監(jiān)警銜、高級工程師、一級教授,可每天仍舊穿梭在教研室和課堂之間,樂此不疲地和交通管理專業(yè)技術打交道,常為了一項技術問題和領導爭得面紅耳赤。他總會對學生們說:“以后做一名交警,不要總想著當多大的官,一定要鉆研好業(yè)務,掌握好一門技術。革命工作不是請客吃飯,是腳踏實地干點事兒。我肩上的‘一麥二’,是用專業(yè)技術和汗水換來的,雖然它是灰底兒的,但咱扛得踏實。”他叫王德章,遼寧警官學院管理系交通管理教研室原主任,一個為遼寧公安交警系統(tǒng)培養(yǎng)出一大批中堅力量的警校教官,一個搞了一輩子技術的“倔老頭”。
2011年12月,我參加本溪市公安局組織的首次授銜培訓,在警察訓練基地,聽了一堂終身難忘的報告課。主講民警開場白中的那句:“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讓我感到這場報告將有別于過去聽過的所有報告。整場報告的內容可以概括成兩個字:心聲。
他為我們講述了自己如何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少年,因為國家的好政策成長為一名人民警察;如何在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鄉(xiāng)村一干就是近30年。話語間,我讀到了對公安事業(yè)那份平實的堅守,對國家與社會的那份感恩,更深切領悟到“民本警務”的真諦,為我的公安生涯上了啟蒙一課。他叫王進文,本溪市公安局南芬分局下馬塘派出所駐村民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系統(tǒng)愛民模范。
2012年底,我來到南芬交警大隊工作,在這里認識了老肖,一位年過半百的老民警。多年的工作給他留下了一身的傷病,換做常人,早就退到二線了,他卻仍舊每天駕車巡邏在轄區(qū)幾十公里的山路上,一年到頭從不向領導要求多休一天。大隊領導多次讓他休息,或者留在大隊“聽聽電話、打打雜”,都被他拒絕了,他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干了這么多年的警察,轄區(qū)道路我最熟悉。身體沒事,還能堅持”。
一句“還能堅持”,背后是一罐罐中藥和一夜夜病痛導致的輾轉難眠。
……
二十余年間,我已由孩提步入而立,由一名普通院校畢業(yè)生轉型成為一名交管民警。對警察這一職業(yè)的印象,也漸漸地由模糊變得清晰。
過去是那些我所接觸過的警察們樹立了人民公安在我心中的形象,而今,又是他們——我現(xiàn)在的戰(zhàn)友們,為我的從警之路點亮了盞盞航標。
他們,是腳踏實地做事的人;他們,是不計名利默默奉獻的人;他們,是視群眾如家人的人;他們,是為民請命的人;他們,用手中正義之劍護佑一方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