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
主辦: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    承辦:遼寧法治報

磨破嘴調“千家事” 跑斷腿解“萬戶憂” ——記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區(qū)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慕巖

來源:遼寧法制報 | 作者:駐阜新記者 孫程超 | 發(fā)布時間: 2021-08-09 10:03

  她不怕事,面對突發(fā)性的矛盾糾紛敢于啃“硬骨頭”,沉著冷靜從源頭化解;她不怕苦,面對疑難棘手的矛盾糾紛俯下身子,仔細勘查現場、制定處理方案;她不怕煩,面對千頭萬緒的百姓家常事跑斷腿、磨破嘴,最終讓雙方當事人滿意。她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區(qū)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慕巖。

配文2

慕巖(中)在工作中

  “楓橋經驗”的踐行者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眾人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想把人民調解工作做優(yōu)、做好、做得更長久,不僅需要精兵強將,更需要一個健全的體系。本著這樣的初衷,慕巖建立完善“街道、社區(qū)(村)、組、戶”四級調解網絡建設,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的人民調解工作格局。在抓調解組織建設的同時,還著重抓社區(qū)(村)級調解組織建設。全城區(qū)街道8個社區(qū)、2個行政村均成立調委會。3年來,這些調委會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20余件,調處率100%,成功率98%。

  慕巖結合城區(qū)實際情況,立足基層維穩(wěn)一線,學習吸取“楓橋經驗”之精髓,牢牢把握“以人為本,服務為民”的核心理念,在工作中摸索、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方式,不斷適應新時代、新形勢和新需要,用行動踐行“楓橋經驗”,更好地服務轄區(qū)經濟建設和社會穩(wěn)定。

  群眾的貼心人

  在調解工作中,有些當事人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識少,反復地咨詢一件事,慕巖都能做到不厭其煩,耐心解答。

  2020年2月,一位老人“王某”來到調解委員會咨詢喪葬費分配問題。過了兩天老人又來了,并且特意強調,是為自己鄰居問的,老人稱,2014年他的鄰居張某和丈夫李某居住的平房回遷,張某添了3萬元買了一套42平方米的房子,將房屋登記在女兒名下。張某去世后,女兒將李某趕出去,不讓其居住,稱房屋是母親留給自己的,李某無權居住。慕巖為“王某”解答完問題后給“王某”所在社區(qū)打電話,了解到原來“王某”就是張某的丈夫李某,李某怕家丑外揚,特意說是自己鄰居家的事。慕巖對父女二人進行調解,最終,女兒同意老人搬回住處,女兒每月支付給老人300元贍養(yǎng)費。慕巖用她的細心和耐心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糾紛,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認可。

  平安和諧的守護者

  疫情期間,慕巖被分配在一線,她入戶走訪居民的同時,隨身揣著一本民情記錄本,了解居民情況,對居民進行矛盾糾紛排查。

  慕巖說,群眾工作無小事。家庭矛盾、鄰里關系、土地糾紛等,有些看似事情不大,但每件事情如果有群眾反映了,不去處理或是處理不當,都可能會變成民轉刑案件。

  把群眾當親人、把工作當生活,幫群眾解糾紛……辦公室里的一卷卷調解檔案、一次次回訪歷程、一摞摞榮譽證書,無不見證著慕巖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的顯著業(yè)績,她用熱心、真心、耐心譜寫了一曲人民調解工作的和諧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