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
主辦: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    承辦:遼寧法治報

謁關向應故居

來源:遼寧法制報 | 作者:楊清林 | 發(fā)布時間: 2021-05-21 10:36

  眼前這3間石砌低矮的茅草房,就是1902年9月10日關向應的出生地,這里還有他少年時代與父親一起栽種的中國槐和他家世代傳用的老石磨,訴說著有關關向應的年輪印記。

  對不少人來說,關向應這個名字很陌生,可翻開中國共產黨黨史,關向應3個字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毛澤東贊頌他“忠心耿耿,為黨為國”;朱德稱他是“模范的共產黨員,終身為革命奮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在大連市金普新區(qū)向應街道關家村坐落著關向應紀念館,包括關向應故居,我隨作家采訪團瞻仰關向應業(yè)績,憑吊關向應衣冠冢,追思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不朽功勛。

  關向應故居坐北朝南中間開門,西屋土炕上放一小炕桌,桌上一盞油燈,這是少年關向應生活學習的地方。院里的老石磨周而復始碾碎日子,門前的老槐樹搖曳著他的多夢年華。那個年代日俄戰(zhàn)爭席卷遼南,他的家鄉(xiāng)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父老鄉(xiāng)親飽受戰(zhàn)禍滋擾和侵略者凌辱,侵略者強行實施奴化教育,激起少年關向應反帝反清情緒,發(fā)誓做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非把日本帝國主義打走不可”!

  18歲的關向應從這里走向世界,在大連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求學,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一生就這么拉開偉大而崇高的大幕。

  關向應同志革命陳列館濃縮關向應的全部精彩。

  風起云涌的大革命時代,關向應在上海、青島、濟南等地從事工人運動。1928年6月關向應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1930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書記,1931年11月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2年1月起,關向應與賀龍一起率部轉戰(zhàn)不息,先后完成了對紅二軍團與根據(jù)地的建設、艱苦的長征歷程、晉綏解放區(qū)的創(chuàng)建,戰(zhàn)斗足跡遍及洪湖、湘鄂川黔蘇區(qū)及華北各地。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率工作組到冀中八路軍第三縱隊組織培訓政治工作干部,撰寫《論堅持冀中平原游擊戰(zhàn)爭》一文,對鞏固冀中根據(jù)地、堅持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爭起到了指導作用。1939年9月,關向應同賀龍指揮陳莊戰(zhàn)斗,取得殲滅日偽軍1200余人的勝利;1940年11月起參與領導軍民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與蠶食,不斷鞏固和擴大晉綏抗日根據(jù)地。

  1945年關向應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可惜壯志未酬,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關向應追悼大會非常隆重,晉綏邊區(qū)1.6萬多人參加,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主祭,任弼時代表黨中央致悼詞,毛澤東題寫挽聯(lián),“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八個字,表達對逝者的深切哀悼和高度褒獎。毛澤東一生中曾為3位黨的高級領導人題詞,他們分別是劉志丹、張浩和關向應。

  天妒英才,關向應沒有等到革命勝利,沒有看見天安門升起的第一面鮮紅的國旗,但他的理想和未竟的事業(yè),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綻放燦爛的花朵,中國以其雄偉之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關向應用一生來堅守一個信念,鞠躬盡瘁,在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如今關向應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100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國家4A級景區(qū),來這里接受紅色教育的人絡繹不絕,唯有不忘過去,才能更好開拓未來。